摘要:近日,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正式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宣布因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问题,对旗下唐系列与元Pro车型启动大规模召回措施,涉及车辆总数超过11.5万辆(其中唐系列约44,535辆,元Pro约71,248辆)citeturn0search3turn0search5turn0search6turn0search1。此次召回缘起于两类缺陷:一是唐系列车型因元器件设计选型不当,导致驱动电机控制器主动泄放功能异常,有可能在极端情形下引发电路板烧蚀、纯电驱动模式失效;二是元Pro车型可能因动力电池密封垫安装不规范,导致密封性下降,在高速涉水环境下电池可能进水、绝缘性能下降,并可能令电池输出功率下降,从而对车辆安全构成隐患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5turn0search6turn0search2。比亚迪方面表示,将通过经销商免费为受影响车辆更新软件、更换密封胶或补强壳体等方式消除隐患,并通过电话、短信、挂号信等方式通知用户召回事宜。本文将从“缺陷类型与机理”、“召回影响与范围”、“应对措施与责任担当”以及“产业与监管反思”四个维度,对此次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最终归纳其对比亚迪自身、行业乃至消费者层面的启示与挑战。
一、缺陷类型与机理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此次召回涉及的缺陷主要集中在电池系统(含密封结构)与驱动电机控制器两个方面。就唐系列车型而言,有报道指出,因为元器件设计选型不当,驱动电机控制器在主动泄放环节存在异常可能性,可能在特定极端环境下损伤电路板,从而使纯电驱动功能失效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2turn0search5。
在唐车型中,“主动泄放功能异常”可能意味着控制器在释放高压或均衡管理过程中无法按预期操作,若保护电路或泄放路径不可靠,电流或电压异常可能引发电路板部件过热、老化甚至烧蚀。这种电控板的损伤,若扩展至控制逻辑或驱动模块,则可能使整车原本依赖纯电驱动的能力遭受影响。
元Pro车型方面,缺陷主要出现在动力电池密封结构上。据公告,该车型可能存在密封垫安装不到位的问题,令密封性下降;在长期高速行驶、涉水情境下,电池模块可能因渗水、受潮而使绝缘性能下降,甚至造成电池输出功率下降或内部短路隐患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5turn0search6。
更进一步,密封垫安装缺陷可能影响的是电池壳体与模块之间的界面密封,以及防水结构的完整性。若在高速行驶时遇到积水、泥沙或路面积水冲击,那么外部水流可能强行注入壳体内部,使电解质或电池连接部件被水侵扰,损害绝缘层、腐蚀端子或引起电化学异常,进而导致输出异常或安全风险。
从机理角度看,这两类缺陷实际上都与新能源车“电–控”一体化设计、零部件精准装配和耐久密封性设计这几个关键环节密切相关。一个是控制器在极端条件下的安全边界设计是否充分;另一个是电池模块与环境边界的隔离能力是否长期可靠。若在设计、选材或制造工艺中存在偏差或瑕疵,便可能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安全隐患。
二、召回影响与范围
此次召回总计涉及车辆数额高达115,783辆,堪称当前比亚迪史上规模较大的召回案之一。其中文号“S2025M0165I”涉及唐系列车型,共计44,535辆;“S2025M0166I”则针对元Pro纯电车型,共计71,248辆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3turn0search5turn0search6turn0search2。
从时间区间来看,唐系列召回的生产时间段为2015年3月28日至2017年7月28日;元Pro车型的召回生产区间是2021年2月6日至2022年8月5日citeturn0search2turn0search5turn0search6turn0search1。也就是说,这次召回既涵盖了较早期的唐车型,也波及近年来生产的元Pro车型,形成了跨年限的覆盖面。

从品牌与车型结构角度看,唐是比亚迪早期较为成熟的中高端车型系列,而元Pro则是面向城市消费市场的纯电动跨界SUV。这意味着召回影响既延伸至核心销量车型,也触及大众消费层面的产品布局,影响的用户群体广泛。
在行业层面,这次召回也彰显出新能源汽车安全领域的监管压力正在加剧。据统计,截至2025年9月,中国共实施汽车召回3230次,涉及车辆1.2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或智能网联车型的召回比例正不断上升citeturn0search6turn0search5。作为市场龙头之一,比亚迪的召回规模无疑对行业标准与安全监管具有“风向标”意义。
此外,从消费者层面,这么大规模的召回对车辆用户信心、二手车市场、品牌信誉以及售后体系的承载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严峻考验。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更广泛的舆论危机或赔偿纠纷。
三、应对措施与责任担当
在应对缺陷与召回措施方面,比亚迪的举措包括软件升级、密封胶补强、更换零部件等。具体来看,对于唐系列车型,其对策是由经销商免费更新软件,将控制器泄放方式改为电机泄放,意在通过软件层面的调整修正电控异常风险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2turn0search5turn0search6。
对于元Pro车型,则是使用专用密封胶对动力电池壳体进行补强,以恢复电池壳体的防水性能,从而阻止渗水风险,提升密封可靠性citeturn0search2turn0search5turn0search6。这些措施意在“补缝封水”,以防止外部环境对电池模块造成侵扰。
此外,比亚迪承诺通过授权经销商免费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实施上述维修或加固工作,并通过挂号信、电话、短信等方式通知车主召回相关事宜,最大程度保证用户知情权与行动便利性citeturn0search2turn0search6turn0search5。
从责任担当的角度,比亚迪此番主动备案召回、披露方案并承担费用,体现出在舆论和监管双重压力下的积极姿态。毕竟,依据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汽车生产企业有义务在发现可能存在缺陷时及时采取召回措施,以减少安全风险。
不过,责任担当不仅体现在召回行动本身,还应体现在前期设计、选材、工艺流程、质量管控体系、供应商雷火竞技监控等环节的强化。否则,即便召回处理及时,也不能弥补根源性缺陷隐患在长期制造过程中的反复出现。
四、产业与监管反思
此次召回事件不仅对比亚迪自身是一次安全警钟,也对整个新能源车产业链产生深刻启示。首先,从产业链协同看,电池、密封件、控制器等关键部件来自多个供应商,设计标准与装配工艺需要在整个体系中高度一致。如若某一节点存在瑕疵,极可能引发整体系统失效风险。
其次,新能源车正处于技术快速迭代阶段,产品更新跨度大,市场竞争激烈。在这种背景下,车企容易将成本、速度放在优先位置,而安全边